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75篇
  免费   3352篇
  国内免费   1807篇
电工技术   2209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2395篇
化学工业   5639篇
金属工艺   1935篇
机械仪表   2125篇
建筑科学   2701篇
矿业工程   1059篇
能源动力   881篇
轻工业   2451篇
水利工程   714篇
石油天然气   1766篇
武器工业   270篇
无线电   385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21篇
冶金工业   1664篇
原子能技术   359篇
自动化技术   4481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596篇
  2022年   999篇
  2021年   1463篇
  2020年   1190篇
  2019年   963篇
  2018年   1063篇
  2017年   1164篇
  2016年   1048篇
  2015年   1444篇
  2014年   1817篇
  2013年   2140篇
  2012年   2455篇
  2011年   2625篇
  2010年   2025篇
  2009年   1929篇
  2008年   1964篇
  2007年   1897篇
  2006年   1798篇
  2005年   1497篇
  2004年   1034篇
  2003年   919篇
  2002年   1021篇
  2001年   805篇
  2000年   706篇
  1999年   702篇
  1998年   561篇
  1997年   470篇
  1996年   435篇
  1995年   351篇
  1994年   339篇
  1993年   225篇
  1992年   174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01.
针对国内45 t门座起重机大车行走机构平衡梁裂缝问题。分析平衡梁裂缝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维修方案,并对维修关键技术中的顶升方案设计,采用Ansys软件对其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同时对维修前后的平衡梁进行分析并对比。将维修方案应用于实际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该顶升机构修复方案设计符合工程实际,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为保障同阶段崩落法转充填法开采顺利过渡,过渡段处须设置竖向隔离间柱。以大冶铁矿龙洞采区-170 m同阶段崩落法转充填法梯形隔离间柱为研究对象,将其简化为变惯性矩固支梁,并以间柱的水平应 变量允许值为判据,初步确定梯形隔离间柱上端的初始宽度。以梯形隔离间柱上端的初始宽度为基础,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不同梯形隔离间柱上端宽度与不同充填体灰砂比协同作用下的充填采场顶板围岩沉降 量,并对不同灰砂比下梯形隔离间柱上端宽度与顶板围岩最大沉降量进行了数据拟合,由顶板围岩允许沉降值得到与不同充填体灰砂比协同匹配下的梯形隔离间柱上端的合理宽度。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与充填体灰砂 比分别为1∶4、1∶6、1∶8、1∶10、1∶12协同匹配的梯形隔离间柱上端合理宽度分别为16、19、21、25、29 m。研究成果可为合理确定矿山同阶段崩落法转充填法开采过渡段隔离间柱宽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殷俊  杨琳  杨波 《机械制造》2020,58(2):53-57,69
介绍了轨交车辆悬挂系统的组成与作用,分析了轨交车辆运行平稳性及其指标。以某型轨交客车为研究对象,应用SIMPACK软件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分析悬挂系统参数对轨交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空气弹簧刚度、阻尼系数及其它悬挂关键参数对轨交车辆运行平稳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以4,4′-联苯二甲酸(BPDC)为配体的Ni-金属有机框架(MOF),利用低成本、无污染的物理超声法在不改变Ni-MOF晶体结构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性,使块状Ni-MOF表面产生孔隙,改善Ni-MOF表面微/纳米结构,提高其电化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X射线衍射(XRD)谱、循环伏安(CV)曲线和恒电流充放电(GCD)曲线分析了改性前后Ni-MOF的微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经过超声处理后,Ni-MOF的比表面积从40.6 m^2·g^-1增加到65.8 m^2·g^-1,平均孔径从12 nm增加到22 nm。在0.5 A·g^-1电流密度下,超声处理后Ni-MOF电极比电容从420 F·g^-1增加到515 F·g^-1,提高了22.6%,电荷转移电阻明显降低,从25.11Ω降低到15.51Ω。因此,物理超声法可有效改善Ni-MOF表面微/纳米结构,提高其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5.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潜山差异性的形成演化、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控藏模式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潜山油气勘探。在潜山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系统恢复、分类对比和典型解剖等方法,揭示了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过程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差异性,分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主要发育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和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5种潜山类型。不同类型潜山的形成演化和油气成藏各具特色,其中,高位新盖侵蚀残丘潜山的发育受隆升、侵蚀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油源和盖层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砂体-不整合岩溶体联合输导、残丘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古盖拉张断块潜山的发育受掀斜、断裂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单向供烃、顺向断层输导、反向断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新古盖拉张剪切断块潜山的发育受反转、翘倾和走滑切割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溶体立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中位中古盖挤压拉张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挤压、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储集条件,表现为"多源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褶控藏"的成藏模式;低位古盖拉张滑脱断块潜山的形成受强烈拉张滑脱作用控制,油气成藏主要受控于输导条件,表现为"顶部供烃、断缝体输导、断裂控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6.
107.
Yan  Jing  Zhu  Rongying  Wu  Fan  Zhao  Ziyin  Ye  Huan  Hou  Mengying  Liu  Yong  Yin  Lichen 《Nano Research》2020,13(10):2706-2715
Nano Research - Insufficient intratumoral penetration greatly hurdles the anticancer performance of nanomedicine. To realize highly efficient tumor penetration in a precisely and spatiotemporally...  相似文献   
108.
蒲春生  郑恒  杨兆平  高振东 《石油学报》2020,41(12):1734-1743
水平井分段体积压裂是油气储层中复杂裂缝网络形成的重要技术之一,准确了解复杂裂缝网络形成机制、预测复杂裂缝网络形态对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水力压裂设计优化的理论基础。围绕非常规储层复杂裂缝形成机制,国内外学者根据"应力阴影"效应对水力裂缝同步扩展、水力压裂顺序对多裂缝动态延伸影响、层理面对水力裂缝纵向扩展遮挡效应和天然裂缝与水力裂缝交互动态等方面,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水力压裂模型,并从数值模拟角度对其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从模型建立假设条件、数值模拟模型思想和模型局限性3方面对现有模型进行了剖析,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可对未来水力压裂复杂裂缝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9.
Li  Guangchao  Yin  Zhoulan  Dai  Yuqing  You  Bianzheng  Guo  Huajun  Wang  Zhixing  Yan  Guochun  Liu  Yong  Wang  Jiexi 《Nano Research》2020,13(11):2909-2916

Porous graphitic carbon nanorings (PGCNs) are proposed by smart catalytic graphitization of nano-sized graphene quantum dots (GQDs). The as-prepared PGCNs show unique ring-like morphology with diameter around 10 nm, and demonstrate extraordinary mesoporous structure, controllable graphitization degree and highly defective nature. The mechanism from GQDs to PGCNs is proven to be a dissolution-precipitation process, undergoing the procedure of amorphous carbon, intermediate phase, graphitic carbon nanorings and graphitic carbon nanosheets. Fur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les size of GQDs precursor and graphitization degree of PGCNs products is revealed. The unique microstructure implies PGCNs a broad prospect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 When applied a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s in dual-carbon lithium-ion capacitors, high energy density (77.6 Wh·kg−1) and super long lifespan (89.5% retention after 40,000 cycles at 5.0 A·g−1) are obtained. The energy density still maintains at 24.5 Wh·kg−1 even at the power density of 14.1 kW·kg−1, demonstrating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The distinct microstructure of PGCNs together with the strategy for catalytic conversion from nanocarbon precursors to carbon nanorings opens a new window for carbon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相似文献   
110.
为改进湿法磷酸生产工艺,提高副产石膏的品质,减少湿法磷酸固体副产物磷石膏堆存产生的经济和环保压力,进行了磷酸分解磷矿制磷酸的实验研究。采用贵州某磷矿为主要原料,研究了湿法磷酸预分解磷矿的反应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湿法磷酸分解磷矿最优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75 ℃,磷酸与磷矿的质量比(液固比)为9,反应时间为3 h,磷酸质量分数为30%(以五氧化二磷计)。在此条件下,磷矿的分解率为98.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